淮南周边地图查询地图导航 淮南地图,淮南地图查询,淮南地图全图,淮南高清地图—旅游地图高清版!
.返回首页| 昆明国际旅行社
淮南到云南旅游参团报名专用QQ:1844838059
地图使用介绍: 如果你想查询“平面地图“”:可以选择地图右上角的“地图” 如果你想查询淮南卫星地图可以选择地图右上角的“卫星” 也可以选择平面与卫得的“混合地图”左上角的“+”号可以放大地图 “—”号可以缩小地图 淮南剪影 淮南市概况 区号:0554 邮编:232000 淮南市凤台县邮编:232100 淮南定义有两个: 其一,指安徽省淮南市。 其二,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又称江淮地区,两淮地区。 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 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 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 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 南北朝期间刘宋、萧齐、萧梁沿习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复为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县。 唐置淮南道,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 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 明代,市境属南京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 清初,市境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县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市境分属寿县、凤台、怀远县,其中有“淮南三镇”之称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均属怀远县所辖。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2004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乡、杨公镇、孙庙乡由长丰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 淮南地理 市境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16°21′21″~117°11′59″与北纬32°32′45″~33°0′24″之间,东与滁州市属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属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属颍上县,亳州市属利辛、蒙城县交界,东北与蚌埠市属怀远县相交。最东端位于孔店乡东河村以东与定远县交汇之窑河河面,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最南端位于孙庙乡庙塘村以南瓦埠湖水面,最北端位于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凤台县与蒙城、利辛县交汇处。 全市总面积259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566.4平方公里,凤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9.44平方公里。 人口概貌 2007年末,淮南市户籍总人口为239.4万人,比上年增加15150人,增长0.63%,增长幅度较低。2006年,全市居民总户数706764户,全市总人口数2379029人,其中市区1779221人,凤台县599808人。全市非农业人口1084639人,占 全市人口总数45.34%。全市人口中男性为1245077人,女性为1133952人,男女性别比为111:100(女为100)。当年出生29138人,其中男性 16130人,女性13008人,出生率为12.60‰;当年死亡10867人,其中男性6538人,女性4329人,死亡率为5.25‰;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26‰。全市迁入人口59302人,迁出人口59204人。 名胜旅游 旅游业 2006年,旅游总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6%;游客接待量2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年内,市旅游局组织编制了《淮南市“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10月份,市旅游局专门组团到马鞍山、绍兴、武夷山、鹰潭等市学习考察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专题向市政府作了汇报,制定《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方案》,并按照创优实施方案的四个阶段,做好申报发动、责任分解和组织实施工作。 资源开发 扎实开展县(区)、乡镇联创活动: 年初,市旅游局以贯彻市政府淮府办[2006]30号文件精神为契机,积极推进创建优秀旅游县(区)、乡镇工作,要求结合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促进淮南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四区一县普遍开展了创建活动,其中八公山区创建成效显著,被省旅游局、省发改委命名为“旅游经济强县(区)”,毛集镇、曹庵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镇休闲度假旅游。毛集镇通过创建申报了国家AAA级旅游区、省优秀乡镇。曹庵镇举办“曹庵·桃花草莓节”成为旅游节庆的新亮点。创建中,八公山区被省旅游局、省发改委命名为“安徽省旅游经济强区”。 健全旅游资源和招商项目库: 根据全市旅游总体规划,市旅游局对基本建成项目、在建项目和拟建项目进行了全面摸底,按照不同类型和规模,初步建立了项目名册并精选出有一定规模、可操作性强的项目申报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国债项目资金。 加大招商力度,做活旅游文章: 2006年,市旅游局把旅游工作重点放在“加强招商力度,做活旅游文章”上。7月初,市旅游局邀请了北京连五洲万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浙江阻燃集团来淮考察,投资商先后对淮南市上窑旅游景区、高塘湖、卧龙湖、焦岗湖及八公山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介绍了淮南市旅游总体规划中的18个旅游项目。7月下旬,市旅游局又专门赴北京,与“北京连五洲万景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进行了洽谈,签订了旅游促销合作协议。10月,在市政府秘书长的带领下,专程赴深圳华侨城集团公司、厦门福联集团公司,就开发淮南市旅游业分别与投资商进行了商谈,两公司决定在适当时候来淮考察。 市场营销 以“三节”为桥梁,打造淮南旅游知名度: 3月31日,市旅游局与田家庵区政府共同举办了第二届桃花·草莓节。桃花·草莓节的举办,对促进淮南市新农村建设,推动“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9月15日,市旅游局与八公山区政府、寿县人民政府精心研究策划了“第六届八公山旅游节”。节庆分设主会场和分会场,安排了14项活动,来自30多个城市的9万名多宾客,参加了节庆活动。“八公山旅游节”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效,是一次集商贸、旅游于一体的盛会,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省旅游局的表扬。与此同时,市旅游局与凤台县政府还共同策划并承办了“花鼓灯艺术节”。三个节庆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高了淮南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推进了淮南市旅游业的发展。 行业管理 行业管理和环境营造逐步优化: 市旅游局积极转变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年初,市旅游局起草了《淮南市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报市政府审定实施。2~10月,参加淮南广播电台的午间“行风热线”节目,介绍旅游政策、法规,回答市民提问。3月,带领部分旅游企业参加“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现场接受市民投诉。积极协调成立淮南市旅游车队。3~6月,组织9家旅行社统一在《淮河早报》上刊登旅行社广告,规范广告宣传。8月,组建了淮南市旅游协会。 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2006年,新审批9家国内旅行社,完成旅行社业务年检工作;暂缓通过1家旅行社,注销2家旅行社;评定“淮南市五强旅行社”;通过“安徽省旅游质量信得过旅行社”的复核及评定;完成淮南市导游人员年审工作,对33名导游员进行了年审;完成“安徽省中级导游员资格考试”组织报名工作、“安徽省优秀导游员”评选推荐工作;开展了“诚信旅游在安徽”宣传月活动和“安徽省百家诚信旅游企业”的评选推荐工作。凤台青春、淮南青春、信谊宾馆、金地海顿被推荐为“安徽省百家诚信旅游企业”。 旅游酒店星级管理: 加大对《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新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提高淮南市星级饭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星级饭店的健康发展。重点抓好星级饭店的规范化服务和人性化服务,增强全员服务意识,提高全市星级饭店的规模和档次。完成了星级饭店复核工作,3家星级饭店获得“市级优秀星级饭店”称号,推荐3家星级饭店参加省级优秀星级饭店评比,对一家星级饭店进行警告处分。推荐5家星级饭店参加安徽省旅游产业创业技能比拼大会。 旅游队伍素质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年内,市旅游局重点组织星级饭店管理人员及导游、旅行社经理的统考发证和岗位培训工作。开展导游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市旅游局对取得导游资格证的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并为其办理了导游证(IC卡);对全市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旅游企业负责统计的43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旅游协会组织了2批从业人员赴外省市进行随团督察,对景区管理、星级饭店经营等业务进行学习取经。 行政区划 淮南市辖5区1县、1个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47个乡镇、19个街道,19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03个村民委员会。其中,凤台县辖城关镇、大山镇、新集镇、岳张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刘集乡、杨村乡、桂集乡、城北乡、尚塘乡、李冲回族乡、关店乡、古店乡、丁集乡、大兴集乡、钱庙乡,共17个乡镇,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33个村民委员会。 潘集区辖高皇镇、芦集镇、平圩镇、泥河镇、潘集镇、夹沟乡、架河乡、古沟回族乡、贺疃乡、祁集乡、田集街道,共10个乡镇、1个街道,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1个村民委员会。 田家庵区辖舜耕镇、安成镇、曹庵镇、史院乡、三和乡,公园街道、泉山街道、龙泉街道、洞山街道、朝阳街道、淮滨街道、国庆街道、新淮街道、田东街道,共5个乡镇、9个街道,7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2个村民委员会。 谢家集区辖李郢孜镇、望峰岗镇、唐山镇、杨公镇、孙庙乡、孤堆回族乡,谢家集街道、蔡家岗街道、立新街道、谢三村街道、平山街道,共6个乡镇、5个街道,4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6个村民委员会。 大通区辖九龙岗镇、洛河镇、上窑镇、孔店乡,大通街道,共4个乡镇、1个街道,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1个村民委员会。 八公山区辖八公山镇、山王镇、土坝孜街道、新庄孜街道、毕家岗街道,共2个镇、3个街道,2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1个村民委员会。 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辖毛集镇、夏集镇、焦岗乡,共3个乡镇,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8个村民委员会。 淮南交通 公 路 2006年交通系统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趁势而上,攻坚克难,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交通运输、安全生产、行业稳定及效能建设取得新成绩。截至2006年年底,全市各类公路已发展到4122.792公里。其中国道46.558公里,省道212.063公里,县道521.173公里,乡道1369.255公里,村道1962.007公里,专用公路11.736公里。全市拥有营业性公路运输客车3552辆、32872客位,其中班车客运客车671辆、17856客位,出租客车2867辆、14335客位,旅游客车14辆、681客位;货车11258辆、44869吨位;全市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达21959人。有通往省内外各地客运班线188条,平均日发客运班车1141班次,客运站平均日旅客发送量18100人次。全市47个乡镇全部通客运班车,619个建制村有422个通客运班车。全行业完成客运量194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35657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282万吨,货物周转量85901万吨公里。 深入开展“整治违章侵占、创建平安公路”活动。6月2日,市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平安公路·2006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整治活动期间,全市共清理路边广告牌52块,清理侵占路面路肩堆积物7600平方米,拆除路边废弃电杆6根,拆除违章建房84间1651平方米、庵棚26处16平方米。优化了行车环境,保障了公路安全畅通。继续推行“路长负责制”,巩固“公路路政管理达标县”创建成果。分别与谢家集区、凤台县、毛集实验区管委会签订了《2006年公路路政管理目标责任书》。县区公路沿线乡镇与公路分局签订了《路政管理合约书》,努力实现路政管理由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行业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加强了对公路的保护和管理。 铁 路 铁路部门体制改革后,淮南西站为上海铁路局直属一等站,是阜淮、淮南、西张线的交汇点,为华东二通道上的地区性编组站,管辖1个一等编组站、4个二等站、5个三等站、11个四等站和1个线路所,正线运营里程138公里,担负着阜淮、淮南、西张线直通、区段、摘挂列车以及部分徐州北、艮山门、芜湖东及其以远的技术直达列车的解体和编组;承担淮南矿业集团,平圩、洛河、田家庵三大坑口火力发电厂的煤炭运输和淮南市及周边地区的旅客发送任务。全站总人数1565人,干部119人,工人1403人,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24人、初级61人。 2006年度,淮南铁路部门坚持“精细管理、用心经营”方针,不断强化运输安全管理,实现了安全周期持续延长,运输经营稳步发展,职工队伍稳定,并以优异的成绩迎来了建站二十周年。截至2006年底,车站实现行车安全3367天 、劳动安全1674天,提前38天完成了年度运输收入任务,运输生产指标全面完成。达到了日均办理货车12714辆,其中有调作业2956辆,无调作业9700辆;日均装车961辆,卸车677辆,货物发送5.88万吨,发送旅客0.532万人。年度累计装车35.08万辆,卸车24.71万辆,发送货物2145.96万吨;运输收入完成5.7357亿元,其中货运收入4.9101亿元、客运收入0.8256亿元。编组站办理辆464.1万辆,有调辆107.9万辆,解体1.21万列,编组1.19万列。 夯实安全基础: 在整章建制方面,制定了《淮南西站专业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完善了10个应急预案,建立了19项安全管理制度、64个相关办法和细则,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制实施细则》等安全管理机制。在发挥职能部门的效能作用方面,以适应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需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为前提,结合车站实际,设立了职工教育科、调度统计科,减少职能部门交叉管理,确保了运输组织指挥畅通、效率提高。在创新管理方面,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按照“三全、五要”(即全员学习、全员参与、全员落实,向管理要安全、向管理要素质、向管理要作风、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的要求,把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方法的改进、管理行为的约束、管理结果的认定作为贯标的目的。通过贯标使车站的安全管理更加趋于规范化、法规化、标准化,实现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现有管理制度的有机结合。 提高运输效益: 为适应路局直管站段新体制改革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车站调整了内设机构,设立了调度统计科,确保车站管内运输组织统一指挥、协调畅通,在运输组织上,充分发挥编组站在运输组织中的“龙头”作用,坚持“一卸二排三装”原则,加强车流组织,加快车辆周转,提高运输效率。在货运组织上,以煤炭运输为重点,优化运输结构,合理配置动力和空车资源。同时,加强杂货运输组织,挖潜提效,增运增收。在客运组织上,抓住春运、暑运、黄金周等时期的客流运输组织,实现了客运收入的稳步增长。 提高队伍素质: 为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要求,2006年车站制定了《干部培训管理办法》和《干部培训计划》,每月利用干部例会进行先培训后考试,兑现奖惩,全年共奖励25人次,扣罚12人次;输送54名干部到路局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学习。同时把培训考核作为任职、解聘、提拔的重要依据。重新修订了《职工教育管理办法》,确定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培训计划和职工教育管理制度。强化中间站(车间)自主教育培训能力,将职工季度抽考成绩与第一管理者绩效挂钩。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考虑职工交通安全和方便,解决好工学矛盾,车站创新教育模式,化整为零,送教上门;充分利用刘府、水家湖等站的闲置房屋,配置了桌椅、空调等设备,建立了四个教学点,受到职工的好评。 推进深化改革: 深化职工竞岗和干部竞聘机制,不断深化下岗分流—强化培训—竞争上岗的良性环流用工机制。在班组长选拔任用上,坚持公开竞争、择优上岗,通过中间站(车间)选拔、资格审查、个人业务考试等程序,竞争岗位。在车站管理岗位的选拔中,加大干部公开招聘的力度,建立了干部竞争竟聘的用人机制,做到上岗靠竞争、竞争凭能力,把安全实绩、组织考核测评等都纳入公开竞争的考核内容,并与日常考核相结合,坚持末位淘汰,形成竞争态势。2006年度,先后对中间站调车指导、值班站长等工种在全站范围内进行公开招聘,有 24名职工通过竞争上岗。(王志伦) 2006年,全市航运完成吞吐量740万吨,比计划增长48%;企业收入233万元,比计划减少7%;全年规费收入3607万元,比计划增长61%。全局职工364人,各类执证上岗人员189人,其中运政执法97人、海事执法63人、港口执法25人、航道执法4人。年内,市航运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第七届文明单位”称号;被省交通厅授予“全省交通系统先进单位” 称号。 水运市场监督: 针对淮南水运市场存在“大船小证”、“一船多证”等偷漏规费现象,市局大力加强水运市场监管力度。主要措施,一是调整规费征收模式,改服务性征收为计量征收,让利于船民;二是开展实船丈量工作,对往来于淮南辖区运输船舶进行逐船测量、建卡、按实在吨位收费。3月至12月,共对3860艘船舶进行丈量建卡,减少11.39万元规费流失;三是加大源头管理力度,坚持二十四小时处所领导值班制度,有效扼制偷漏规费的现象;四是强化服务意识,扩大货源发运量,积极组船组货,为承托双方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开展反超载活动: 年内,为彻底整治淮河干线船舶超载运输行为、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市局开展了淮河干线淮南段反超载专项整治活动。专项整治期间,积极向航运企业和船员宣传反超载专项整治活动的意义,现场执法检查、海事行政处罚做到依法行政,确保海事行政处罚行为证据充分、文书规范、程序合法、适用法律(规)准确,并留存影像证据、建立处罚台账和基础档案。通过反超载专项整治活动,淮河干线淮南段超载现象大为减少。 港(渡)口专项整治: 按照省局统一部署,开展一渡一档、一船一档的调查摸底工作,对渡口、渡船资料重新整理归档。年底,渡口渡船的重新建档工作基本完成。根据渡口标准化的要求,对辖区内的渡口警示牌进行了全面维修、更新、补设。配合市交通局完成辖区内(港)渡口的GPS卫星定位测量工作,对在测量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条件的渡口、无批复非法渡运的渡口,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通过专项整治,取缔11道渡口,重新认定74道渡口。 水上编队巡航: 4月28日,市航运局组织力量对淮河干线田家庵至毛集段62公里水域通航环境、船舶航行停泊秩序和毛集区淮河特大桥等施工现场通航安全维护情况进行巡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章行为依法进行处理。3艘巡航船只还进行了水上航行编队演练,以提高应急反应和快速救援能力。这是市航运局近年来开展的最大规模的水上编队巡航检查行动。 做好船舶安全检查: 一是检查人员在安全检查中持证上岗,主动出示安全检查证件,登船实地检查后签发安全检查通知书,严禁不检查签发证书的现象发生,严禁吃、拿、卡、要现象发生。二是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台账,及时建档、归类、汇总,以备复议和核查。年底本港籍的船舶安检率达60%,外港籍船舶安检率达40%。 港站建设: 年内,完成田家庵、潘集海事专用码头建设,统一色彩和规格;完成田家庵港区内混凝土道路2400平米和港内趸船、栈桥维修和改造;完成李咀孜站房内外装饰改造工程;完成毛集海事处工作船前期筹备工作,预计2007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严格行政执法: 严格按照省局制定的“六公开、一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各类执法人员工作职责,做到无管理相对人投诉、无违法乱纪行为,达到“规范和培育公平、公正、健康有序的水运市场”目标。在渡口、渡船专项整治和淮河干线反超载等行动中加强对事故隐患的检查,做到处罚规范,确保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在运政执法方面,严格执行《2006年运输管理工作意见》,完成全市30家水运企业资质的核查工作,帮助2家水运企业筹建开业。海事执法认真做好船舶登记,按规定核发《船员适任证书》,建立健全企业、营运船舶档案及各类登记表,完成年度检查。加强对新建临河建筑物及水下建筑物的监管力度,确保辖区内无碍航建筑物。通过严格行政执法,辖区内航道做到“绿色畅通”。 文明创建向基层延伸: 年内,进一步规范文明执法示范“窗口”建设。对潘集站房、李咀孜站房、八公山工作船进行装饰,改变破旧面貌。广泛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处所和诚信机关活动,巩固文明创建成果,确保文明达标。谢家集、李咀孜处所先后被当地政府评为“人民满意的基层处所”。办证大厅通过群众评议,满意率为100%。坚持文明创建与关心职工生活相结合。对医药费、水电费等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民主讨论的形式,取得共识,得到全局职工的拥护。继续坚持局(处)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拓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基层处所继续推行“透明式”管理,建立了公开的长效机制。 文化教育 文 化 2006年,市文化局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实行绩效管理、加强效能建设为抓手,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持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文化艺术活动精彩纷呈。举办2006年淮南市春节联欢晚会、“红色交响”纪念建党85周年音乐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歌咏大会等活动,参加安徽省第七届花鼓灯会、全省小戏调演等文艺比赛,在安徽省第七届花鼓灯会上,淮南市节目共获8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名列全省第一,市文化局获得优秀组织奖。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组织开展了“送文化下乡”、“淮河情”艺术团赴基层慰问演出、第三届淮河风情文化节等活动,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少儿艺术再创辉煌。举办了2006年淮南市第七届少儿艺术节,22个节目被选调参加了安徽省少儿文艺调演,12个节目获得一等奖,10个节目获得二等奖,市文化局获得优秀组织奖,获奖成绩连续11年位居全省首位。成功组织了首届中国少儿舞蹈创作·淮南论坛,提升了淮南少儿文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教 育 基础教育 2006年,全市基础教育工作,坚持加强农村教育,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以“两基”迎“国检”为重点,巩固“普九”成果,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全力推进素质教育。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创新,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市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快速发展。全市有各类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含幼儿园)737所,其中普通中学141所(高中39所、初中102所),中等职业学校24所,小学51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54所。共有在校生410061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48231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6072人,初中在校生116857人,小学在校生200055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654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8192人。教职工总数27306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99.74%、初中教师96.68%(本科以上占39.52%)、高中教师84.40%。小学、初中、高中师生比分别为:1:18.5、1:19.4和1:20.5。 另有大学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大学,淮南联合大学等。其中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医、文、经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建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院校,至今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1998年7月,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两基”工作深入推进: 2006年是淮南市确定的“教育均衡发展年”,围绕这一中心目标,扎实开展工作。进一步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从组织动员适龄少年儿童按时入学、控制在校中小学生流失、动员流失学生返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明确县区和学校的职责,确保学生巩固率不下滑。深入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深入人心。各中小学进一步加强管理,强化教师责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政府和社会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和扶持力度,通过免费提供课本、减免学杂费等措施,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进一步提高,辍学率出现新低。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9.89%和98.9%,辍学率分别为0.09%和1.39%。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6.8%。 普高和职高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是普及高中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创品牌,不断改善职业高中办学条件,加大宣传和招生工作力度,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职高教学质量,提升职高办学效益和档次。高中阶段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普通高中招生17226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0764人,职普比为3.8:6.2。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持续提升,2006年本科达线4523人,比2005年净增945人,增长7.5个百分点。 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高: 全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3亿元,比去年增加5261万元,增长21%。开展全市农村小学质量监测,各县区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的合格率、优秀率、毕业率明显提高。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达标评估,59所中小学通过了评估验收。“两免一补”工作进展顺利。落实428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村困难学生购买教科书,受惠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达到9.2万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为409所农村中小学装备了远程教育设备。开展农村和薄弱学校对口支教活动。组织城镇骨干教师“百人支教团”,深入农村薄弱学校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引导城镇超编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建立并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轮岗、支教、下派教师定期服务制度,全市选派256名中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工作、12名城市学校中层干部到乡镇学校挂职锻炼,城乡结对帮扶学校达98所。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切实加大投入,加强调度和管理,全市投入资金2340.7万元,完成改造项目103个,消除D级危房41884平方米,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39.6%。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 秋季,全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施行新课程。组织全市高中校长、教导主任参加省级课改培训,组织48名高中校长、教导主任到全国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宁夏银川学习。对全体高一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正视四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新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考试评价中,如何评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在课程管理中,如何落实课程管理的政策;在教师素质培训与教科研中,如何体现实效性。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进新课改与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抓新课改与抓教学常规的关系,转变教学方式与提高教学实效的关系,保持教师的课改热情与激发课改动力的关系。全市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展顺利。 教育科研: 按照“科研兴教”的主导思想,以新课改为契机,下移教研重心,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努力实现教育科研的四个转变,即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由理论科研向实践科研转变、由个体研究向集体研究转变、由单纯写科研论文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实现了学校有实验项目、学科有教学实验、教师有研究课题。国家级课题子课题《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结题,国家级“十一五”重点课题《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必修模块课堂教学的探究》立项,省级课题立项18项、市级课题立项150项,教科研成果获省级二等奖一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三等奖四项(《中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法研究与实践》等),邀请国家、省市专家举办教育科研讲座14场次,5000多名教师到会听讲;各学科课改调研66次,教学视导23次,送课下乡25次,举办教学研讨会64次。获奖论文中,国家级33篇、省级97篇。在地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全市中小学积极参与新课程教学研究活动,参与教研活动学校覆盖面100%。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市教育局专门设立德育科负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区域性、全校化的德育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全员化德育导师制、赏识教育等道德实践教育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全市有省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示范学校20所,市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示范学校10所,德育先进学校达到24所,所有市属学校都聘任兼职法制校长,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教育全面铺开。 少儿歌舞表演获大奖: 市少儿舞蹈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大赛上屡获大奖,被誉为“淮南现象”。2006年元月,市少儿舞蹈应总政歌舞团的邀请赴京参加全军春节晚会。在第三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中,分获全国少儿歌舞表演金奖和舞蹈组金奖。8月,在香港荣获少儿舞蹈比赛最高奖——金紫荆花奖。 教育督导工作: 全年先后组织4次全市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评估县区及乡镇学校103所,落实以奖代补经费50万元。两项教育督导评估制度顺利实施。对县级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和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实绩督导考核制度的贯彻实施切实进行督导。通过督导评估工作的开展,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 全市19200名教师参加新世纪教师素养培训及考试,合格率98.7%;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签订长期骨干教师进修、校长培训合作协议,全年共培训了校长、骨干教师300人;先后有4200名教师、300名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育行政干部接受各类培训。有320人次被授予市级以上各类荣誉称号。全市有特级教师51名,学科带头人100名、骨干教师700名,初步形成一支数量充足、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 学校收费管理: 严格贯彻执行公办高中的“三限” 招生政策,公办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政策,严禁中小学擅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学校收费严格执行“三统一”、“四公开”和“五禁止”制度,乱收费举报比往年明显减少,全年违规收费学校6所,均查处到位,清退各种违规收费7万多元,查处率100%。 电子政务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建设: 市教育局成立信息中心。淮南教育信息网作为淮南教育的门户网站,先后经过多次改版,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网站开设的栏目比较齐全,信息公开栏目有教育概况、机构设置、教育资讯、教育法规、发文公告、政务公开等;政府公共服务类栏目有办事指南、表格下载、热点问答、在线留言等;社会公众参与类栏目有局长信箱、投诉信箱、网管信箱等。全年教育城域网共发布信息300余条,其中省教育厅网站、市政府网站采用百余条次,得到了市民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建设再上新台阶。有9所中小学被确定为安徽省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其中3所农村中小学被命名省级实验校,有力地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中小学的推广和普及。全市共有国家级实验校2所,省级实验校16所。有4所学校申报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14所学校申报省电教馆“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研究课题。 教育创新: “学生成长导师制”受到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进一步转变学校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教育理念,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推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导师制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架起了桥梁。“导师”个性化的指导,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导师制为素质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报了淮南市实施导师制的新闻。全市校务公开的做法和经验得到省教育厅和全国总工会的充分肯定,在全国会议介绍经验。举办淮南市“新华杯中小学生中华经典古诗文朗诵大赛”,42支代表队的1132名选手参赛,评出一、二、三等奖60名,在全省尚属首例。加强环保教育,举办首届淮南市中小学生环保小论文与环保活动设计方案竞赛,收到稿件542篇,评出一等奖20篇、二等奖45篇、三等奖54篇。编辑《经典古诗文》,已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辑《淮南市中小学生廉洁文化读本》(小学版、初中版)等。 出自淮南的成语: 1、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2、草木皆兵 3、投鞭断流 4、风声鹤唳 淮南历史 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 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 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 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 南北朝期间刘宋、南齐、萧梁沿习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复为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县。 唐置淮南道,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 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 明代,市境属南京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 清初,市境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县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市境分属寿县、凤台、怀远县,其中有“淮南三镇”之称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均属怀远县所辖。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今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区和凤台县以及毛集社会 发展综合实验区。2004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乡、杨公镇、孙庙乡由长丰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 现代大淮南 走进淮南,才知道淮南之大: 城区高楼林立,大道通衢,广场恢弘;放眼舜耕山,绵长的穿山隧道,将把主城和新城串在一起,勾勒出“大淮南”的全新姿态。 淮南城市是在70年代中期随着煤炭大批开采而壮大起来的,70年代后期淮南城市人口就达到40——50多万人,至80年代城市人口就达到60——70多万人,进入90年代城市人口就达到70——80多万人,在21世纪初终于突破100万以上人口进入特大城市,在此后淮南维持着安徽第二大城市至今,无人撼动。 目前淮南城市人口106万,城市建成区110多平方公里. 城区面积全省第二,城市人口全省第二双超百万大城市.在安徽除了合肥和淮南,还没有第三个达到双百. 所以淮南是依然坚挺的安徽第二大城市。 淮南城市市辖5区,是安徽最多城区的市. 淮南是与省会相当的,全国13个仅次于省会的较大城市,拥有地方立法权 ,安徽除了这两个城市还没有第三个城市达到此标准,大淮南稳坐老二的位置。 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 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 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 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 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 南北朝期间刘宋、南齐、萧梁沿习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复为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县。 唐置淮南道,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 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 明代,市境属南京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 清初,市境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县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市境分属寿县、凤台、怀远县,其中有“淮南三镇”之称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均属怀远县所辖。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2004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乡、杨公镇、孙庙乡由长丰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 淮南地理 市境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16°21′21〃~117°11′59〃与北纬32°32′45〃~33°0′24〃之间,东与滁州市属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属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属颍上县,亳州市属利辛、蒙城县交界,东北与蚌埠市属怀远县相交。最东端位于孔店乡东河村以东与定远县交汇之窑河河面,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最南端位于孙庙乡庙塘村以南瓦埠湖水面,最北端位于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凤台县与蒙城、利辛县交汇处。 全市总面积259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566.4平方公里,凤台县面积10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9.44平方公里。 人口概貌 2006年,全市居民总户数706764户,全市总人口数2379029人,其中市区1779221人,凤台县599808人。全市非农业人口1084639人,占 全市人口总数45.34%。全市人口中男性为1245077人,女性为1133952人,男女性别比为111:100(女为100)。当年出生29138人,其中男性 16130人,女性13008人,出生率为12.60‰;当年死亡10867人,其中男性6538人,女性4329人,死亡率为5.25‰;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7.26‰。全市迁入人口59302人,迁出人口59204人。 行政区划 淮南市辖5区1县、1个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47个乡镇、19个街道,19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03个村民委员会。其 中,凤台县辖城关镇、大山镇、新集镇、岳张集镇、朱马店镇、顾桥镇、刘集乡、杨村乡、桂集乡、城北乡、尚塘乡、李冲回族乡、关店乡 、古店乡、丁集乡、大兴集乡、钱庙乡,共17个乡镇,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33个村民委员会。 潘集区辖高皇镇、芦集镇、平圩镇、泥河镇、潘集镇、夹沟乡、架河乡、古沟回族乡、贺疃乡、祁集乡、田集街道,共10个乡镇、1个 街道,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1个村民委员会。 田家庵区辖舜耕镇、安成镇、曹庵镇、史院乡、三和乡,公园街道、泉山街道、龙泉街道、洞山街道、朝阳街道、淮滨街道、国庆街道 、新淮街道、田东街道,共5个乡镇、9个街道,7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42个村民委员会。 谢家集区辖李郢孜镇、望峰岗镇、唐山镇、杨公镇、孙庙乡、孤堆回族乡,谢家集街道、蔡家岗街道、立新街道、谢三村街道、平山街 道,共6个乡镇、5个街道,4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6个村民委员会。 大通区辖九龙岗镇、洛河镇、上窑镇、孔店乡,大通街道,共4个乡镇、1个街道,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1个村民委员会。 八公山区辖八公山镇、山王镇、土坝孜街道、新庄孜街道、毕家岗街道,共2个镇、3个街道,2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1个村民委员会。 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辖毛集镇、夏集镇、焦岗乡,共3个乡镇,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8个村民委员会。 更多种类淮南地图欢迎查询搜索。
淮南地图全图高清版|加入收藏|打印地图
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www.kmguol.com